当前位置: 首页信息

中国榆次

信息详情

感知榆次:榆次,地处晋中盆地东北边缘,东依太行,西俯汾谷,北枕罕山,南抱八缚,形若雄狮,蹲之欲跃,犹如镶嵌在三晋腹地的一颗明珠。榆次是晋中市委、市政府的所在地,是晋中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、科技的中心。早在35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有城邑,战国时设立县制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,立地条件优越,是山西乃至北方重要的农林果蔬之乡。进入21世纪,随着太原加速南扩,榆次区委、政府抓住新的发展机遇,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。今天的榆次绿色农业兴旺、工业门类齐全、文化旅游繁荣、商贸物流发达、城市扩张迅速,是山西省综合指标十强县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、中国晋商文化之乡。


基本情况

榆次 古称“魏榆”、“中都”,也有“凤城”之美誉。

位置 东经112°34′13″~113°7′55″,北纬37°23′41″~37°53′04″之间。

面积 1328平方公里,东西宽49.9公里,南北长53.7公里。

辖区 6镇4乡,272个行政村;9个街道办事处,61个社区。

人口 55万,其中城镇人口29万,农业人口26万。

2009年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119.7亿元,财政总收入16亿元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.7亿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.6亿元,外贸进出口总额5500万美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9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6766元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省排名第4位。

2009年生态指标 林木覆盖率36%,森林覆盖率17.5%。二级以上天数348天,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8755吨和3498吨,荣获“国家级生态示范区”称号。

 

榆次溯源

榆次,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,据对境内长凝镇贾鱼沟和东赵乡大发村旧石器文化遗址考证,早在一万年前,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。榆次设县制最早始于战国初期,据清同治《榆次县志》说:“榆次之邑,战国时已有之。”在《竹书纪年》中有云:“梁惠王九年(前327年)与邯郸、榆次、阳邑者也。”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亦有“荆轲尝游榆次”的记载。榆次以其悠久的历史、灿烂的文化、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。

历史沿革 公元前453年,赵魏韩三分晋国后,榆次先属魏后属赵。赵孝成王十九年(前247年),榆次为秦国占领,次年置太原郡,榆次属焉,建县制。此后历经秦、汉、三国、西晋,皆名榆次,隶属未变。北魏、北齐曾一度更名中都。隋开皇十一年(591年),复名榆次,沿袭至今。其隶属多为太原郡(府)、并州。民国时期,榆次隶属更迭频繁。1930~1938年、1945~1948年期间榆次属省直辖。1948年7月榆次解放,恢复榆次县完整建制,全国解放后,隶属山西省晋中行署,间或县、市几经变迁。1999年晋中撤地设市,榆次遂为晋中市榆次区。

称谓由来 榆次,古称“魏榆”、“中都”,别名“凤城”。在榆次老城县衙广场置有“榆州国遗址”铜牌,其铭文:“西周时期,部落首领榆罔,乃神农氏后代,率部居涂水之畔立榆州国,榆次因之而得名。榆州国定都于今榆次老城,……”。这就是“榆次”之名最早由来。后晋悼公(前572—前558年)时,曾用魏绛和戎之策,以货易土,而得榆次,固取魏绛之姓和榆州国之“榆”合而得名“魏榆”。晋昭公五年(前527年),大夫中行穆子(即中行伯,本名荀吴)据魏榆北伐狄,都魏榆故又名“中都”(意为中行氏之都),传千余年,到北魏太平真君九年(448年)置中都县。

关于别名“凤城”的来历,有一个美丽的传说。在西晋咸宁年间,荀浪(也叫荀邈)任榆次知县,他勤政爱民,治理有方,深得百姓爱戴。相传咸宁二年(276年)六月成群的大鸟集于榆次,人们纷纷传言,大鸟即凤凰,于是榆次就有了“凤城”之说。700多年后,宋代名士文彦博在榆做县令,为缅怀先人、激励自己,就在县衙旁建起了思凤楼。再后来,因太原称为“龙城”,榆次与太原相毗邻,遥相呼应,取“龙凤呈祥”之意,“凤城”这一美称也就流传了下来。

 网站管理员邮箱:zfb1111@126.com

友情提示
此页是<中国榆次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信息资料
信息名称: 中国榆次
信息栏目: 信息简介 网站链接
网址链接: www.yuci.gov.cn
收录查询: [百度收录] [360收录] [搜狗收录] [必应收录]
网页版本: 手机版 电脑版
本页链接: http://wangbyzedre14.arrvip.com/
推荐信息
最新信息
 
热门信息
关于我们 | 联系我们 | 网站留言
冀ICP备19026824号
Copyright © 2024 桥头网 All Rights Reserved